第一章 绪论
交换的概念及理解
交换的分类(三种)
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电子交换机
步进制交换机
由用户话机的拨号脉冲直接控制交换机的接线器动作,属于直接控制。
纵横制交换机
- 接线器采用压接触方式,减少了磨损
- 控制部分和话路部分分开,即“公共控制”
半(准)电子交换机
- 控制部分采用电子控制
- 话路部分采用机械接点
程控交换机
计算机的诞生,使电子交换技术中引入“存储程序控制”这一概念。
- 早期:空分、集中控制
- 后期:采用PCM(脉冲编码调制)技术,时分、分散控制
三种传输模式
电路传输模式
电路传输模式
- 普通的电路交换,64kb/s
- 多速率的电路交换,64kb/s的整数倍(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 快速的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模式
- 基本的分组交换,X.25协议,OSI七层协议中的前三层
- 帧交换,OSI七层协议中的第1,2层
- 帧中继
异步传输模式(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是快速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交换
- 固定长度的信源和简化信头
- 采用异步时分复用,充分利用线路资源,动态分配信道
- 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逻辑性连接(虚电路)
程控交换机的基本概念
程控交换机分为话路和控制两部分,如图:
话路部分
用户电路
每个用户话机的独用设备,只为一个用户服务,包括状态监视和用于直接有关的功能。
交换网络
是各种接线器,包括纵横制接线器和电子开关矩阵,可以是空分,也可以是时分的。
出中继和入中继
与其它交换机的接口电路
控制部分
就是一台计算机,包括CPU、存储器和I/O设备
第二章 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基础
多路复用技术
TDM/FDM/CDM/WDM
频分复用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把传输频带分割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均可作为独立的传输信道使用
现在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是正交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把一个传输通道(或信道)按时间分割以传送若干路电话的通信方式
码分复用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在TDM的基础上,每个时隙可以由多个用户占用
波分复用 WDA(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光纤通信,传输光信号
话音信号的数字化
抽样
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所谓“抽样”是用很窄的矩形脉冲按一定周期读取模拟信号的瞬时值。
抽样定理
传送限带的连续信号,只要传送信号的单个抽样值(脉冲)的序列就足够了。这些抽值样的幅度等于连续信号在该时刻的瞬时值,而重复频率fC至少等于所传交流信号的2倍。
通常的通话频带的带宽是4 kHz(话音频带规定为300-3400Hz)。因此抽样频率取fC=8000Hz。
量化
是语音信号数字化过程的第二步,量化就是将样值幅度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样值幅度取值离散的数字信号。信号的量化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均匀量化
是将输入信号的变化范围等分为N级,其量化间隔是相等的。
量化误差
由于量化的结果,量化值不再是原来的数值,产生了误差,这就是量化误差:
$$ \Delta V = V - V_i $$
其中V是样值幅度,$V_i$为第i级的量化值。由于量化误差而产生量化噪声,从而影响了通信质量。
信噪比
通信质量的好坏,有许多指标,其中信噪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信噪比=10lg(信号功率/噪声功率)dB
一般要求信噪比大于26dB
编码
编码是将量化后的信号电平值转换成二进制码组。
32路PCM采用8位码,分为三个部分:最高位为极性码,代表信号的极性;剩下的7位码正好代表128个量化级。其中高三位为段落码,共有8段;低四位为段内码,即每一段分为16个量化级。
信源码与信道码
HDB3码
- 首先画出AMI码,即“1”正负交替;
- 每4个连续的“0”分为一组,将“0000”改为“000V”;
- V必须和前一个非零数极性相同,按照此准则将“000V”改为“000V+”或“000V-”;
所有V必须正负交替,若不满足需将“000V”改为“B00V”
例如“
+1
000V+
000V+
”必须改为“+1
000V+
B-00V-
”所有B必须正负交替,若不满足需要更改B的极性(原AMI码中的1也算作B)
例如:
“
+1
000V+
000V+
-1
+1
”↓“
+1
000V+
B-00V-
-1
+1
”↓“
+1
000V+
B-00V-
+1
-1
”√
PCM帧结构
时隙(TS)
一次采样得到8位比特数据,为一个时隙。
采样率为8000Hz,所以对于同一用户的信号,时隙与时隙之间的间隔为125μs。
所以,在同一用户的下一个时隙到来之前,可以插入其它用户的时隙。
32路PCM即为在125μs时间内分割出了32个时隙,所以一个时隙占用时间约125/32=3.9μs
32个时隙为TS0~TS32,30/32路PCM中TS0和TS16分别为同步时隙和标志信号时隙,剩余30个时隙均用来做话路,用于传输话音信息码组。
帧(F, Frame)、复帧
这32个时隙共125μs被称为一帧,一帧有32*8=256bit。每16帧为一个复帧。
一帧时长125μs,所以一秒可以传输8000帧。
基群
30/32路 称为基群,或称一次群。其传输速率为
8000×32×8=2.048Mb/s
高次群
二次群
由4个基群汇总而成,速率为8448kbit/s,话路数为30×4=120话路。
三次群
由4个二次群汇总而成,速率为34.386Mbit/s,话路数为120×4=480话路。
数字信号传输速率
数据率(比特率)
单位时间内能传输的“0/1”个数,一个“0/1”为1比特bit,所以数据率的单位为bit/s
调制速率
调制速率,又称波特率。单位为波特(BAUD),简写为Bd。
转换关系
数据率=信元数/单位时间×log2n
第三章 数字交换机的话路部分
数字交换机分成选组级(数字交换网络)和用户级(用户模块和远端模块)两部分。
用户模块
组成
用户电路、集线器、用户处理机、网络接口。
- 用户集线器:主要包括一个由一级T接线器组成的交换网络,它负责话务量的集中或扩散。
- 信号提取和插入电路:负责把处理机通信信息从信息流中提取出来(或插入进去)。
- 网络接口:用于和数字交换网络的接口。
- 扫描存储器:属于用户模块,用于暂存从用户电路读取的信息。
- 分配存储器:属于用户模块,用于暂存向用户发出的命令信息。
用户电路七大功能
BORSCHT
- B(Battery feeding)馈电;
- O(Overvoltage protection)过压保护;
- R(Ringing control)振铃控制;
S(Supervision)监视:
用户话机的摘挂机状态;
号盘话机发出的拨号脉冲;
投币话机的输入信号;
用户通话时的话路状态(话终挂机时的监视)- C(CODEC&filters)编译码和滤波;
- H(Hybrid circuit)混合电路;
- T(Test)测试
数字中继器
是连接数字局间中继线的接口电路,它连接数字交换局或远端模块,入/出均为数字信号。
功能:
- 码型变换和反变换。主要是HDB3 NRZ
- 时钟提取和帧同步。
- 提取和插入随路信号。
数字接线器
有两种数字接线器:时间接线器(Time Switch)和空间接线器(Space Switch)
T接线器
组成
话音存储器(SM,Speech Memory),SM中存储的是抽样后经编码的话音信息,每一单元有8位信息码。
控制存储器(CM,Contol Memory),CM的每个存储单元存放的是话音信息在SM中的存储地址。
单端输入的T接线器,其输入端只接一条基群PCM线,共有32个时隙,30个话路,所以SM和CM的容量均为32个单元。
功能
完成时隙交换
工作原理
输出控制方式
- SM的工作方式是“顺序写入,控制读出”
- CM的工作方式是“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例 TS50->TS450
- CPU发指令,让CM在450号单元写入内容50
- SM按顺序(TS50)号在50号单元写入内容a
- CM顺序读出,每个时隙号读相应单元,当450号时隙时读450号单元内容,单元内容50为SM的读出地址,该地址内的内容读到TS450时隙上。
输入控制方式
- SM的工作方式是“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 CM的工作方式是“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例 TS50->TS450
- CPU发指令,让CM在50号单元写入内容450。
- CM顺序读出,每个时隙号读相应单元,当50号时隙时读50号单元,单元内容450为SM的写入地址。
- SM按顺序读出,(TS450)号时隙时读450号单元,把单元的内容a,读到TS450时隙上。
S接线器
由m×n的交叉点矩阵和控制存储器(CM:Contol Memory)组成,其功能是完成“空间交换”,即母线交换,可分为输出控制方式和输入控制方式。
输出控制方式
输入控制方式
类比输入控制方式,输出端和输入端反过来,此处略
T-S-T
时分交换网络(Time Division Switch Network)
在大型程控交换机中,数字交换网络的容量比较大,只靠T接线器或者S接线器是不能实现的。必须要将他们组合起来,才能达到要求。
T-S-T
T-S-T为时分交换网络中三级交换网络的一种,其中两级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必须不同,即分为”读-写方式“和”写-读方式“,S接线器的控制方式任意。
上两图中实现 HW1 TS2 ↔ HW3 TS31
内部时隙
S接线器上使用的时隙既不是主叫用户时隙,也不是被叫用户时隙,而是“内部时隙(Internal Time Slot)”也称“中间时隙”,是由CPU任选的的空闲时隙。上图中的内部时隙为TS7.
第四章 程控交换系统控制部件的组成特点
交换机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式
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分为两种: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
集中控制
设某一台交换机的控制方式由n台处理机组成,它实现f项功能,每一项功能由一个程序来提供,系统有r个资源。
如果在这个系统中,每一台处理机均能达到全部资源,也能执行所有功能,则这个控制系统就叫做集中控制系统。
优点
处理机对整个交换系统状态有全面了解,处理机达到所有资源。
缺点
系统管理困难,同时系统也相当脆弱。
分散控制
设某一台交换机的控制方式由n台处理机组成,它实现f项功能,每一项功能由一个程序来提供,系统有r个资源,如果在这个系统中,每一台处理机只能达到资源的一部分,只能执行一部分功能,那么就称之为分散控制。
优点
当有一台处理机发生故障时,可由其余处理机完成全部功能。
缺点
动态分配非常复杂,因而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多处理机结构
多处理机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系统中有多余一台处理机配合来完成控制交换机的功能。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按功能分担
按话务分担
备用工作
各类处理机每一种都可能双机工作,其中一台处理机处于主用状态,另一台则处于备用状态。平时主用机工作,一旦主机发生故障,立即进行主、备机倒换。
冷备用
平时备用机不保留呼叫处理数据,一旦主用机故障而倒向备用机时,数据全部丢失。新的主用机需要重新初始化、重新启动。
热备用
平时主、备用机都保留呼叫处理数据,一旦主用机故障而倒向备用机时,呼叫处理的暂时数据基本不丢失,原来处于通话或振铃状态的用户不中断。
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热备用还可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同步方式(同步双工方式)
两台处理机同时接收信息,同时执行同一条指令,并且比较其执行结果,如果发现比较后结果不同,则立即在几微秒内退出服务。
互助结构
也称“话务分担工作方式”,两台处理机平时按话务分担工作,一旦哪出现故障,则它的部分工作有其他处理机来完成。
主/备机工作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只有主用机参加运行处理,备用机只通电、不运行。一旦主用机发生故障、倒向备用机时,新的主用机仍可利用公用存储器中的数据。
处理机间的通信方式
通过PCM信道进行通信
- 利用TS16进行通信
- 通过数字交换网络的PCM信道直接传送
采用计算机网常用的通信结构方式
- 多总线结构
- 环形结构
紧耦合系统
若干处理机和若干存储器互连,共享存储器。
互连方式:
- 时分总线互连
- 交换矩阵互连
- 多通道互连
松耦合系统
一台处理机把对方处理机看做一般的输入/输出端口(并行口或串行口)。
特点:
- 适用于通信量和速率都不高的场合
- 物理距离可远于串行口
环形结构
各处理机连成一个环状,每台处理机相当于环内一个节点。
工作方式:通过令牌实现(令牌环)
特点:适用于大型系统,特别是处理机多的分散控制系统
令牌环需解决的问题:
令牌的产生和维护
- 令牌必须唯一
- 令牌的丢失问题
- 发送如何提高效率?
- 监控站的产生
如何提高可靠性?
- 采用双环
令牌环网是一种定义在 IEEE 802.5 中,其中所有的工作站都连接到一个环上,每个工作站只能同直接相邻的工作站传输数据的网络。通过围绕环的令牌信息授予工作站传输权限,基于令牌传递(Token Passing)技术。
第五章 程控交换机软件概况
交换系统对运行软件的要求
实时性
交换机必须满足一定的服务质量标准。因此给程控交换机的控制系统规定了一个呼叫处理能力的指标,它就是单位时间(忙时)能处理的试呼次数(BHCA)。
多道程序运行
程控交换机是以多道程序运行方式工作的,也就是说同时进行许多任务。除此之外,还要同时完成维护、测试和管理任务。
业务的不间断性
程控交换机已经开通运行就不能间断。我国要求局用程控交换机的系统中断时间为平均每年不超过10分钟。
运行软件的组成
系统程序
是交换机硬件同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主要包括:
- 任务调度;
- I/O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 资源的调度和分配;
- 处理机间的通信管理;
- 系统的监视和故障处理;
- 人-机通信。
应用程序
是直接控制电话交换和维护管理的程序,它包括:
呼叫处理程序
负责建立呼叫接续并对呼叫进行监视。它包括:
- 对用户线及中继线状态的扫描监视;
- 为呼叫接续分配软、硬件资源;
- 处理和控制硬件的接续和释放以及计费系统的工作。
管理程序
对交换机的运行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程序。它包括:
- 话务量的观察、统计和分析;
- 对用户线和中继线定期进行例行维护测试;
- 对业务质量的检查,监视用户的通话业务情况和质量。
维护程序
包括故障检测、诊断和定位。对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即确定故障的部位,打印输出诊断结果等。
程序文件的组成
系统数据
系统数据是仅与交换机系统有关的数据,不论交换设备装在任何话局(如市话局、长话局或国际局),系统数据是不变的。
局数据
局数据是与各局的设备情况以及安装条件有关的数据。它包括各种设备的配置、编号方式、中继线信号方式等。
用户数据
用户数据是交换局反映用户情况的数据。包括用户类别、用户设备号码、用户话机类别、新业务类别等。
程控交换系统中任务的分级
程序的执行级别可分为三级:故障级,周期级和基本级。
故障级 Failure
故障处理程序:负责故障识别、故障隔离等功能,优先执行级别最高。
故障级视其故障的严重程度又可分为高级(FH),中级(FM)和低级(FL)。
用故障级中断来启动控制故障级程序。
周期级 Clock
具有严格执行周期的程序,优先执行级别次之。
周期级程序是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周期级程序都有其固定的执行周期,每隔一定的时间就由时钟定时启动。
周期级程序分为两级:H级和L级。例如用户拨号脉冲识别程序,必须每隔8ms启动一次;而如用户摘、挂机识别,执行的周期可以长一些(400ms)。
用时间表来控制启动周期级程序。
基本级 Basic
无严格实时性要求的程序,可以延迟、等待和插空处理。
基本程序对实时性的要求不太严格,有些程序没有周期性,有任务就执行。例如去话分析、路由选择等内部分析程序等。
用队列来控制启动基本级程序。
三种任务执行顺序
- 在第一个8 ms周期中,处理机按周期级、基本级顺序执行完成两级任务,下一个中断还未到来之前,暂停并等待下一个中断到来。
- 在第二个8ms周期中,周期级任务执行完,基本级程序未执行完,8ms中断已到,则基本级任务被迫中断执行,处理机又转向执行周期级程序。
- 在第三个8ms周期中,发生了故障,则中断正在执行的周期级任务,优先执行故障级程序,执行完故障级程序后再恢复执行被中断的周期级任务。
第六章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个呼叫处理过程
开始时,用户处于空闲状态,交换机进行扫描,监视用户线状态,用户摘机后开始处理机的呼叫处理,过程如下:
一、主叫用户A摘机呼叫
- 交换机检测到用户A摘机状态;
- 交换机察看A的类别,一般电话还是投币电话、IC电话等;
- 察看话机类别,是号盘话机还是按钮话机,以便接上相应的收号器。
(交换机扫描检测:200ms扫描一次 A摘机状态)
二、送拨号音
- 交换机找寻一个空闲收号器以及它与主叫用户间的空闲路由;
- 向主叫送拨号音,同时监视收号器的输入信号,准备收号。
三、收号
由收号器接收用户所拨号码;
收到第一位后,停拨号音;
对收到的号码按位存储;
将首号送向分析程序进行分析(叫做预译处理)。
四、号码分析
- 在预译处理中分析号首,以决定呼叫类别(本局、出局、长途、特服等),并决定该收几位号;例如海港区和开发区的电话号
- 检查这个呼叫是否允许接通(是否限制用户等);欠费等
- 检查被叫用户是否空闲、若空闲,则将其示忙。
五、接至被叫用户
- 向主叫用户送回铃音;
接通电话的声音向被叫用户送铃流;
铃流:电话交换局向被叫用户发送的振铃信号,通知该用户有呼叫
- 主、被叫用户通话路由(预占)
六、向被叫用户振铃
- 向被叫B送铃流;
- 向主叫A送回铃音;
- 监视主、被叫用户状态。
七、被叫应答和通话
- 被叫摘机应答,交换机检测到以后,停振铃和停回铃音;
- 建立A、B用户间通话路由,开始通话;启动计费设备,开始计费;
- 监视主、被叫用户状态。
八、话终,主叫先挂机
- 主叫先挂机,交换机检测到以后,路由恢复;
- 释放原来占用的路由停止计费;
给被叫送忙音。
忙音:挂机之后的声音
九、被叫后挂机
摘挂机标志
扫描周期
- 一般用户摘、挂机识别的扫描周期为200ms;
- 拨号脉冲识别的扫描周期为8ms;
- 按钮话机,扫描周期 16ms;
- 位间隔识别,扫描周期96ms。
输入→系统→输出
第七章 交换技术基础
话务基本理论
话务量
话务量与用户的呼叫次数和每次呼叫的平均占用时间有关,用公式表示为:
$$ A=C×t $$
- A 话务量
- C 呼叫次数
- t 每次呼叫的平均占用时间
话务量的单位叫“爱尔兰(Erlang)”,或叫“小时呼”,简写Erl。
〈例〉在某一小时内,用户共发生250次呼叫,并且每次呼叫的平均占用时间为3分钟,则其话务量为多少?
〈答〉
$$ A=C×t=250×3/60=12.5Erl $$
话务强度
单位时间内流过的话务量叫话务强度(类似电流强度),它表示单位时间T内形成的话务量,其公式为:
$$ A=C×t/T $$
话务量也可用分钟呼(cm)或百秒呼(ccs)来表示,他们和爱尔兰的关系是:
1爱尔兰(小时呼)=60cm=36ccs(36个199秒)
呼损
如果用户在一次呼叫时,由于在交换网络中找不到空闲出线而未能完成通话,把它叫做“呼叫损失”,简称“呼损”。主要是由出线全忙造成的。
$$ \text { 呼损=末通话务量/总话务量×100\% } $$
原发话务量和完成话务量
加入到交换网络的输入线上的话务量程作原发话务量;而在输出端送出的话务量叫做完成话务量,他们之差叫做损失话务量,是由网络阻塞造成的。
$$ \mathrm{A}_{\mathrm{c}}=\mathrm{A}_{\mathrm{o}}(1-\mathrm{B})=\mathrm{A}_{\mathrm{o}}-\mathrm{A}_{\mathrm{o}} \mathrm{B} $$
- Ac——完成话务量(Carried traffic)
- Ao——原发话务量(Offered traffic)
- B ——呼损
- AoB——损失话务量(Lost traffic)
线束
交换网络是一个将若干入线和能被这些入线达到的若干出线之间的交叉矩阵。这些出线可以组成一个或者几个线束。
全利用度线束
线束中的任一条出线能被任一条入线所达到,这样的线束叫全利用度线束。
部分利用度线束
线束中的任一条入线不能达到所有出线的任一条,只能达到部分出线,这就叫部分利用度线束。
话务量、线束、呼损之间的定性关系
Y话务量 M线束 E呼损
- Y一定,M越大,E越小
- M一定,Y越大,E越大
- E一定,Y越大,M越大
爱尔兰呼损公式
在已知话务量和规定呼损情况下要计算出线需要使用呼损公式,爱尔兰公式只适用于明显损失制全利用度系统。
$$ E_n(A)=\frac{\frac{A^n}{n !}}{\sum_{i=0}^n \frac{A^i}{i !}} $$
- En(A) ——呼损
- A ——原发话务量(爱尔兰)
- n ——出线数
〈例〉一个交换机,其交换网络接1000个用户终端,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为0.1Erl。该交换机能提供123条话路同时接受123个呼叫。求该计算机的呼损。
〈答〉交换机的总话务量为
$$ A=0.1Erl×1000=100 $$
出线数n=123
查爱尔兰表可得呼损En(A)=3‰
交换网络的内部阻塞
由于交换网络内部级间链路不通而导致呼叫损失掉的情况叫做交换网络的“内部阻塞”
BHCA
控制部件的呼叫处理能力——BHCA
评价一台程控交换机的话务处理能力的两个参数:
- 通过交换机可同时连接的路由数,即话务量(Erl)
- 单位时间内控制设备能够处理的呼叫数——BHCA(Busy Hour Call Attempts)
开销
- 系统开销:在充分长的统计时间内,处理机用于运行处理软件的时间和统计时长之比,即时间资源的占用率。
- 固有开销:与呼叫处理次数(话务量)无关的系统开销,例如扫描的开销。
- 非固有开销:与呼叫处理次数有关的系统开销。
计算BHCA的基本模型
$$ t=a+b N $$
- t ——单位时间内处理机用于呼叫处理的时间开销
- a ——固有开销
- b ——处理一次呼叫的平均开销(非固有开销)
- N ——单位时间内所处理的呼叫总数,即处理能力值(BHCA)。
〈例〉某处理机用于呼叫处理的时间开销平均为0.85(称它为占有率),固有开销a=0.29,处理一个呼叫平均需要32ms,求N=BHCA=?
〈答〉
$$ 0.85=0.29+\frac{32 \times 10^{-3}}{3600} \cdot N $$
$$ N=\frac{(0.85-0.29) \times 3600}{32 \times 10^{-3}}=63000 $$
(BHCA单位为次/小时)
可靠性设计
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表示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
MTTR
Mean Time To Repair
平均故障检修时间
总运行时间
总运行时间=MTBF+MTTR
可用性
$$ A=\frac{M T B F}{M T B F+M T T R} $$
不可用性
单机
$$ U=1-A=\frac{M T T R}{M T B F+M T T R} \cong \frac{M T T R}{M T B F} \\ (M T \mathcal{B} F>>M T T R) $$
双机
$$ U_D=1-A_D=\frac{2 M T T R^2}{M T B F^2+2 M T T R^2} \cong \frac{2 M T T R^2}{M T B F^2} $$
第八章 电话通信网
电话通信网的组成
- 终端设备:如电话机、数据终端等用户终端;
- 交换设备:连接各个用户终端,实现信息的交换;
- 传输设备:负责把用户终端和交换设备连接在一起的传输媒介。
电信通信网的分类
按对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分类
- 电话通信网:以电路交换为基础、以电话业务为主体
- 数据网:以存储—转发方式工作、以数据业务为主体,如英特网
按传输媒介的不同性质分类
- 有线通信网:以电缆、光缆等为传输媒介
- 无线通信网:如蜂窝式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
按使用场合的不同分类
- 公用网:由国家主管部门经营的、向全社会开放
- 专用网:在各行业内部或各单位内部使用
电话网的一般结构
拓扑结构
- 星形结构
- 网状结构
- 环形结构
- 树形结构
- 复合结构
电话网的构成
电话网传输和交换采用同步时分复用方式,由本地电话网和长途电话网构成。
本地电话网
在一个长途编号区内的若干市话端局和市话汇接局、局间中继线、长市中继线、用户接入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组成,主要用于完成本地电话通信。
长途电话网
国际长途电话网
由分布在全球不同地理位置的国际交换中心和国际长途中继线组成,负责全球的国际通信。
国内长途电话网
国内各长途汇接局、长途终端局及长途中继线路组成,负责国内长途通信。
我国电话网的一般结构
我国电话网是全球最大的电话网,自1986年以来采用五级分层树型级结构
四级长途交换中心C1、C2、C3、C4
本地交换中心C5
- C1级为我国大区中心,全国有八个大区中心:东北、西南、华北等,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广州。负责汇接各大区内长途话务。
- C2级为我国省中心,由31个省会、直辖市交换中心组成,负责汇接省内长途话务。
- C3级为我国地区中心(市级中心),约由350多个地区交换中心组成。
- C4级为我国县中心,约由2200多个县交换中心组成。
- C5级为我国本地网中的交换中心,包括端局和汇接局。它的数量不计其数。
- 端局是直接和用户相连的交换局,可分为市话端局、卫星城镇端局、郊县县城端局、农话端局、农村集镇端局。
- 汇接局是负责汇接本汇接区的本地或长途业务的交换局,可分为市话汇接局、郊区汇接局、农话汇接局。
本地电话网
本地网的含义
本地电话网是根据各地政治、经济、服务范围等各方面的不同地位,将全国按地理分布划分长途编号区后,在同一个长途编号区域范围内,由若干个端局或由若干个端局和汇接局组成的电话网。
本地电话网的等级结构
本地电话网通常设置两级交换中心,采用二级结构即端局和汇接局。
端局
端局是直接和用户相连的交换局,可分为市话端局、卫星城镇端局、郊县县城端局、农话端局、农村集镇端局。
汇接局
汇接局是负责汇接本汇接区的本地或长途业务的交换局,可分为市话汇接局、郊区汇接局、农话汇接局。
1 条评论
好耶,催更催更ヾ(≧∇≦*)ゝ